close

【 網絡媒體走轉改】春運面孔:5年記錄廣州春運 終於懂得春運的意義



肖傑

春運面孔1:

檔案:

姓名:肖傑

資料:28歲,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專業,2016屆畢業生

職業:攝影愛好者

攝影師肖傑:5年記錄廣州春運

大洋網訊 ?肖傑在廣州火車站拍攝春運面孔已經有五年瞭。

這裡,有他鏡頭中來來往往、神色匆匆的行人,有守著大包小包、長時等候操著鄉音嘮嗑的老鄉們,有偶爾跟著機器找到他尋求幫助的不識字的老人,或者隻是想自如地留下幾張身影的年輕人們……呈現在肖傑春運鏡頭中的,是一張張盼望的、焦急的、孤單的、和親朋在一起的溫馨的面孔。五年間,肖傑拍攝的人像照片已經有兩三萬張。他說,自己從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春運浪潮。

緣起:大學開始拍攝春運面孔

肖傑是廣東湛江人。上大學才來到廣州,1990年出生的他,此前並沒有長時間坐火車出行的經歷。

他的同學和朋友也很少趕春運,即使是省外長途列車,也都是一到放假就回去,“不會等到火車站都是人的時候”。肖傑說,自己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春運是怎麼回事。

在廣州這幾年,到瞭臘月廿五六,肖傑才會準備回傢,到初三初四又返回廣州。他開著車回湛江,每次都是盡量裝滿一車人。途中遇見一些需要搭順風車的人,他也會很樂意載上一程。五六小時的路程,充滿著年輕人的歡聲笑語。

在學習美術與設計專業期間,肖傑也掌握瞭各種攝影技巧。大一寒假那年,他背著自己的攝影器材,第一次來到廣州火車站。之後的每年,隻要有空,肖傑都會來這裡幾次,拍攝春運前後的各種面孔。

早在去年12月,他就開始守候今年的春運,蹲守在火車站廣場。早上九十時趕到,一直要拍到下午五六時。和等車的乘客一樣,肖傑中午就在小攤販前吃快餐。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,他說,這並不是為瞭鍛煉技巧。他喜歡拍攝人像,喜歡觀察人的神態和身上流動的故事,想要“尋找一些碰撞”。

情結:廣州火車站春運這些年

“拍台中家電行攝不是容易的一件事。可能拍一千張,才挑到幾張特別滿意的。每個人的特征和角度都不一樣。”肖傑給記者展示瞭相機裡存有的照片,往往一個人會抓拍五六張的角度和姿勢。他對照片基本不做後期處理。

肖傑對畫面和構圖比較敏感,回憶這幾年拍攝的春運人像,還能經常浮現起很強的畫面。有時,感受到照片裡流動的故事,他就會停下來和人聊聊天,問問人哪裡來的,什麼時候坐車。大傢並不排斥他的鏡頭。

他印象特別深的一次拍攝是去年。在火車站“掃街”的時候,他看到一堆大包小包旁邊,媽媽在一旁陪著、叮囑著,小孩趴在地上饒有興致地寫作業。他悄悄地按下瞭快門。這也是肖傑特別喜歡的一張照片。

有時候,他也會碰到一些很“主動”的乘客,曬各種動態讓他拍,還有人把他當成電視臺的,找上他來傾訴。聊走心的人,也會加上他的微信,肖傑送上照片,互相交換感謝和祝福。他的鏡頭裡,全國各地的人都有。

幾年下來,他發現鏡頭中的春運面孔也有瞭一些變化。“現在信息很發達,手機都能看電影、視頻,不像以前,隻能和熟悉的人找個地方坐著,聊天或者睡覺。”

經歷:終於懂得春運的意義

迄今,肖傑都沒在春運期間坐過火車。幾年拍攝下來,他用四個字概括瞭自己的感受——人、趕、坐、等。“到處都是人人人,都在忙著趕趕趕,都要找個地坐坐坐,都會等等等。”在閑逛中,我們遇到瞭一位潮汕的小姑娘,在廣東工業大學上大三,因為坐大巴暈車,特意早早趕到廣州火車站。她買的是“K字頭”的普快,沒有準備食物。六個小時的路程,她說,“熬一熬就到瞭”。

對肖傑來說,他拍攝的照片拿給朋友看時,總會有人問他為什麼。

“——為什麼背這麼多東西回傢呢?”肖傑指著地上隨處可見的大件行李,往往超過乘客的個人重量和體積。

他翻看著鏡頭裡的面孔,若有所悟地說:“其實每個人回傢都是最開心的,不管背多少東西。傢就是方向。老人傢不會坐車,怕遲到,生怕趕不上車,所以來得早,越早越好。”

相機裡留存的幾萬張照片,他也很好地保存著。他還選些照片打印出來,送給這些等車回傢的人。雖然大多數人隻是陌生地擦肩而過,留下一個影像,但肖傑感受著這裡的真實,感受著一年一度的春運和回傢的意義。肖傑說,以後還要在廣州火車站繼續拍下去。

坦桑尼亞小夥Nabeel

春運面孔2:

檔案:

姓名: Nabeel

資料:21歲,華中科技大學藥學專業,坦桑尼亞籍

路線:廣州-武漢

坦桑尼亞小夥:站16小時回武漢

坦桑尼亞小夥Nabeel的“春運”故事可謂一波三折。他原本買瞭Z190次列車,計劃5日15時42分從廣州北站趕去武昌,因為對廣州的車站不熟悉,到達的站點是廣州火車站。得知錯誤後,他迅速打車奔襲廣州北站,無奈已經誤車。所幸重新訂票,趕上瞭最後一趟廣州到武漢的列車。Nabeel於2月6日凌晨1時30分左右,到達他就讀的華中科技大學。

老外不知12306為何物

Nabeel今年21歲,一身簡單的學生運動裝扮,一份打包的餐食,行李輕便。從廣州火車站地鐵出來,他神色有些不安,似乎想要找尋什麼。

去年9月,Nabeel被錄取為華中科技大學藥學專業的學生,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漢語。最近兩周,他來廣州找做生意的哥哥一同遊玩。哥哥於兩天前回到坦桑尼亞,他也準備返回學校,於是在網站上開始買票。

Nabeel並不知道此時是春運期間,也沒有找人推薦,自己在網站上下瞭個搶票軟件。來中國五個月,此前一直待在武漢,他還沒聽說過12306網站台中家電行推薦。因為著急回校,當天上午,他搶到瞭一張從廣州北站到達武昌的火車票。

就是這張票,讓他開始瞭一天的曲折行程。

火車站太多非洲小夥犯暈

14時左右,Nabeel到達瞭廣州火車站,排隊進站乘車。因為票面信息不符,他被攔瞭下來。他找到志願者,這才意識到自己趕路到達的是錯誤的車站。工作人員告訴他,換乘或者退票,都需要返回北站才能進行。來不及多想,他馬上找瞭一輛出租車趕往北站。

Nabeel有點心疼,這一趟打的花瞭160多塊。然而,讓他失望的是,到達廣州北站的時候,他已經錯過瞭乘車時間。遺憾的是,當日當次車也沒有票瞭,不可以退票或改簽。工作人員勸他到廣州火車站再看看其他餘票。Nabeel有些失望,但還是拖著行李箱再次回到瞭廣州火車站。

當別人告訴他,廣州除瞭北站,還有東站、南站,他更是露出吃驚的表情。“廣州的火車站太多瞭。”這一次,他不太著急,慢慢地搭乘地鐵趕瞭回來。好在廣州地鐵便捷,Nabeel18時左右到達瞭火車站。

偶遇記者重新訂票趕東站

頭發卷曲、拖著行李箱的Nabeel的出現,引起瞭記者的註意。

簡單交流兩句,他求助記者,記者一路隨行幫助他換票。他對偌大的火車站裡的中文標志牌一臉困惑。

半小時內,Nabeel到瞭改簽大廳,又輾轉到買票大廳。因為身上隻攜帶瞭護照,他才知道隻能排隊到人工售票窗口買票。他有些遲疑,打開瞭手中的訂票軟件,一看,隻有20時36分由廣州東站開往武漢的火車還有較多站票,其他車次剩餘的一兩張硬座票無論如何是搶不到瞭。

“今天或明天一定要回到武漢。”在記者查閱瞭列車時間後,Nabeel沒有多猶豫,買瞭這趟站票,隨後與記者奔襲廣州東站。

一路綠燈順利進站

好在輔警們迅速提供瞭有效信息,並建議Nabeel走應急通道。盡管來回折返瞭一兩次,但Nabeel終於在19時40分左右隨著“購票口”“進站口”和志願者的口號指示,順利到達瞭綠色應急通道。

拿到那張夜燈下閃耀的火車票,Nabeel懸著的心終於放下瞭,“祈禱不要再誤車瞭”。還有一個小時排隊進站,Nabeel開心地與兩位記者合影,並邀請他們一同去武漢過中國的春節。

讓他更加意外的是,原本買到的16小時的站票,車廂內竟然還有座位。隻是中文還不夠好的他,不太習慣周圍人各種口音的“嘮嗑”。

這將是他的第一次“春運”,接下來,還會有他的第一次春節體驗。

三姐妹趴在地上寫作業。

春運面孔3:

檔案:

資料:湖北襄陽人,在東莞工廠做後勤

路線:東莞-廣州-襄陽-老河口

55歲老賈:回傢看父母再累也值得

55歲的老賈在人群中不大能引起註意。他戴著毛線帽,穿著黑色棉衣,飽經風霜的臉上佈滿溝壑,眼睛被風吹得通紅。他上午8時便從東莞出發前往廣州火車站,準備乘坐晚上10時的車回傢鄉湖北襄陽。

兒子給他買瞭從廣州出發的車票。記者見到他時,他已經等瞭4個多小時。周圍坐著的一圈人都已和他混熟,他清楚每個人的傢鄉和收入水平。他隨手指著旁邊一個臉上有兩坨明顯紅暈的中年人羨慕地說道:“他一個月有6000元。”

老賈也自備瞭凳子——工地上常見的白色塑料桶。桶內裝著泡面,下面則是老賈平常做飯和吃飯的傢夥——盆和碗。早些年他離瞭婚,之後便一直一個人住,回瞭傢還要用這些傢夥做飯。

2005年老賈來到廣東打工,給工廠做後勤,有五六年都沒有回傢瞭。兩個兒子也相繼來到廣東工作,經濟壓力小一點,才開始回傢。

今年,兒子提前幫老賈買票。從廣州到襄陽,老賈需要在火車上度過接近15個小時,到瞭襄陽之後還要換乘汽車,2個小時之後才能到他的傢鄉老河口。

這一次,他覺得輕松多瞭,往年他曾買過需要站30多個小時聯毅家電生活館|台中家電行|台中家電行推薦的站票,站到傢頭都昏沉沉的,都快站不穩瞭。這一次對他來說,隻要“睡一覺就過去瞭”。

回傢看父母就很幸福

老賈的老父老母尚在,老父親今年88歲。盡管平常可以和父母打電話,兄弟在傢時偶爾還能和父母視頻聊天,他並不像前些年那樣思念傢鄉,但能回傢和父母吃頓飯,老賈還是覺得花上幾百的路費很值得。

“我覺得我很幸福,很多人掙很多錢但回去看不到父母也有不足,我回去能看到父母,知足瞭。”老賈笑得眼睛都瞇起來瞭,老賈十句話裡有六句在談論自己的父母,“父母在,不遠遊”。

老賈來來回回地說這句話,他是傢中長子,下面有三個兄弟,盡管三個兄弟離父母都不遠,但他還是時常擔憂父母。

由於收入不高,老賈每年給不瞭父母多少錢,傢境更為寬裕的兄弟們在照顧父母上出力更多,他有些愧疚,嘆息道,“給多給少都是心意吧”。

想起傢鄉美食,老賈口水直流。過年回傢,他要做傳統的八大碗接父母過來傢裡吃飯。

“包括蒸丸子、八道蒸菜,用土窯碗盛上,再配上傢裡人釀的米酒或者黃酒。”老賈說得眉飛色舞。他還有一個牽掛是,回傢後終於可以看到一年都沒見著的孫子瞭。

文/廣報全媒體記者楊逸男、陳詩藍

圖/由受訪者提供(除署名外)


新浪新聞公眾號

更多猛料!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(xinlang-xinwen)
B79D1650266D7BEA
arrow
arrow

    rzm297y9m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